加入收藏|繁体中文|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纵横 - 社会热点
林郑月娥:不介意被深圳反超,港深要互相“过河”
发布时间:2020.10.20    新闻来源:中国英才网   浏览次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服务香港市民恰好也满40个年头,是香港家喻户晓的“林太”。当记者开始这场专访时,林太最先谈到了一个多月前投入使用的莲塘-香园围口岸,这是她在担任香港特区发展局局长任内亲自主导的一个重要项目。缘分妙不可言,林太的行政经历与深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河”是这场专访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深圳香港一河之隔,这条河便是流淌在深港两地间的深圳河,一条蜿蜒的深圳河见证了香港与深圳的共同成长。

如今,深圳河的北岸是深圳罗湖区福田区繁华的天际线,南岸则是香港新界北郁郁葱葱的郊外山野。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发展政策的“破格出台”,规划中的皇岗口岸升级扩建,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两地不断加速的合作,也被静静流淌的深圳河看在眼中。

今后,如何将两座在中国都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不开“过河”二字。专访中,林太谈到了资金的“过河”与人才的“过河”,她强调两地在新经济、科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有着大量的机遇”。这显然与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圳经济特区“四十正当时”的关键节点释放的重大利好政策,形成呼应。

对于坊间热衷谈论的“深圳在GDP等经济指标上反超香港”话题,林太毫不避讳。她说,不是很介意人们总是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已经超过香港,因为她对香港的竞争力有信心,也对两地良性竞争和深度合作抱有期待。“有些香港和内地其他城市没能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和深圳结合做到呢?”她认为,中央给予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突破性创新的政策,能够让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在全新的台阶中进行。

“一国两制”同样是这场专访的高频关键词。林太坦承“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难的”,这样的困难一方面源自香港在被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也同样源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大环境给香港带来的直接影响。香港如何直面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深港合作又如何能成为一剂“解药”,林太畅所欲言。

她特别提及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都在转变,“由西边向东边移”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增长恢复迅速。在此背景之下,港深创新走廊吸引力强、机会大,只要抓紧时间,香港就“不会丢失机会”。

此刻已经入秋,新冠疫情复燃的挑战无法令人忽视。面对“深港何时恢复通关”的舆论关切,更是民众关切,林太给出了她的思考与答案。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河见证了两座“特区”波澜壮阔的历史,可以预见,香港的发展命运将越发紧密地与一河之隔的深圳联系在一起。不管是40岁的经济特区深圳,还是20岁出头的特别行政区香港,都正是奋进的青春时节。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

记者 | 秦玥

本文转载自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旗下微信公众号“直新闻”(ID:zhi_news),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2日,标题为《独家专访林郑月娥:不介意被深圳反超 港深要互相过河》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秦玥专访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秦玥专访


问:其实现在来看深圳河两岸,深圳一边高楼大厦,像是福田CBD发展得很好,但深圳河的香港一侧一直都是比较荒芜的,您作为特区行政长官,会不会考虑未来新界北部一带区域的发展蓝图?

林郑月娥:现在的用地情况是有历史原因的。以前我们说的香港主要是指港岛,由市区开始发展。香港北部是一个偏远的地方,所以就没有开发这些地方,甚至是把一些在市区不是很受欢迎的设施摆在了北区。深圳刚好相反,深圳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是看中它离香港近,所以它的发展就是从深圳河以北开始,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么大的落差。

但是我觉得,随着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发展也会有个变化。因为香港现在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现在我们手头上正在进行的开发计划,大部分都在新界北区,无论是粉岭、上水、古洞、打鼓岭,这些都在新界北区。所以往后应该逐渐会见到,在深圳河以南的香港区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这居住,也会有商业活动的。

不过有一片地方,我觉得港深两地政府都要很珍惜保护的,就是湿地。在香港这边有一个受到保护的国际级的湿地,深圳那边也有红树林这些地方。所以我想两地政府在同时发展的期间,都应该重视保育。

问: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您之前也讲到,不同阶段的深港合作有不同的发展,如果是站在香港的角度看深圳特区,在不同阶段的合作当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

林郑月娥:我想最早期的时候,国家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也是因为看到深圳临近香港。香港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得不错了,但是香港在那时候的发展已经面临了土地和人力的瓶颈。所以深港互惠的基础是很大的。早期港深的合作主要是香港商人到深圳投资,因为深圳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力的供应。到了后期,深圳发展得很好,金融业、先进的制造业,到今日,深圳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科创城市,所以我觉得到下一阶段,港深合作应该是朝着“新经济”这个方向发展,包括创新科技、创意文化、设计方面的发展,因为深圳也是“设计之都”,那香港在设计业方面,近年来特区政府也是大力推动的。

问:国家出台大力支持深圳发展的政策,而深圳GDP也超越了香港,有人就说深圳会不会取代香港。您怎么看这些言论?

林郑月娥:香港的优势是源自于“一国两制”,而中央对于“一国两制”这个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所以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和深圳应该找一些可以更加丰富“一国两制”,也能令深圳发展更加好的契机。我觉得这些契机是存在的。譬如由于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之下,我们有资金进出的自由、货币兑换的自由、有跟国际接轨的法律系统、也有大量专业服务人才。这些可以和深圳现在拥有的科创的能力、先进的制造业来做一个配套。所以我觉得,港深之间未必有一个直接的竞争。但有时候说到某些特定的工作,企业与企业之间会不会有些竞争?或者专业人士之间会不会有竞争?我觉得这些是无可避免、甚至是健康的。我也不期望所有香港企业或者专业人士去深圳工作一定要有特别优惠,因为大家是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开拓自己的事业。

不过我对香港的人和企业都有信心,他们的竞争力很强,适应能力也不差。只是因为香港目前的发展有些掣肘,我刚才说过,土地是个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当然是我们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远比深圳要复杂。而且我们很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一方面,如果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一些个人、企业,特别是青年人,如果他们愿意去一个有更大潜力的市场发展,这个我们特区政府一定是欢迎的。

问:现在深圳也有土地瓶颈问题。大家也都期待领导人到深圳后的重要讲话会带出哪些讯息。在您看来,国家对于深圳的支持政策,有哪些是香港乐见的、能够互相带动港深发展、甚至带动整个大湾区发展的呢?

林郑月娥:首先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香港和深圳是两个最紧密的城市。一方面我们历史上联系得好,二来人文交往方面也很紧密。现在有不少香港人是住在深圳,在香港工作的。第三方面,到今日为止,香港仍然是深圳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有超过8万家香港企业在深圳发展。所以再放入到有七千万人口、经济增长非常蓬勃的粤港大湾区之内,应该是两个城市共同发挥各自的潜力,来做大我们的经济体量。所以我不是很介意人们总是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已经爬到香港头上了,因为毕竟深圳人口土地比我们丰富。

但是未来的发展,我们也希望中央会继续给深圳特区一些先行先试、突破性、创新的政策,令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可以在全新的平台中进行。有些香港和内地其它省市没能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和深圳结合做到呢?那这个范围就很广泛了,包括金融、商务或者法律服务,甚至我们的一些专业人才,希望能够豁免他们需要重新考核才能提供服务(的限制),这些我都希望可以在深圳,包括前海,因为前海是一个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能够做到的。

问:如果具体一点地说深港融合方面,比如我们之前讲的“一小时生活圈”等民生服务,在如今的基础上还有哪些方面是未来可以再深化的?

林郑月娥:现在香港和深圳已经可以做到“一小时生活圈”了,现在是很快的了,特别是有了广深港高铁。当然因为疫情的关系,这条这么好的高铁停运了一段时间。但是我相信一个这么重要的基建,是可以持久地发挥作用的。现在香港到福田、深圳北,比香港岛到新界地区还近。

所以在基建方面,现在的重点是我们希望优化口岸。我刚才讲了,借助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开通,我们很愿意配合深圳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所以将一些货运分配至东西两个口岸,让中间的口岸在这几年可以提升和优化。我知道深圳已经在积极推动皇岗口岸的重建,香港特区政府也很愿意参与。有了好的基建之后,能不能有政策让人流更加便捷?这个当然我们会再考虑,尤其是现在有这么多科技能够配合得到,令两地市民出入更加方便。

刚才你提到教育,如果要做好创科,其实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配套。这方面容许我讲一句,优势是在香港。我们有很好的大学,其中有四、五间是在世界百强大学中的,而且其中有几间大学的科研能力很强,特别是一些基本研究。但欠缺的是在于如何将这些在实验室、在大学里的基础研究转化成为对民生、经济有利的商业服务、商业产品,这就需要有一个像深圳这样有能力去做先进制造的城市。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港深去建设一个国际级的创新科技中心,真的是指日可待。不过当然也要有中央的政策。譬如我们说很想做生物科技的研究和研发,但是两地有两套不同的注册政策和法律,所以怎样用一个创新的方法可以让大家在各自的法律政策之下,让做生物科技、医疗创新的人员能够更加紧密合作,这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但是无论如何,现在起码在深圳,甚至是整个大湾区其它的内地城市,我都鼓励香港的高等院校可以考虑设立校园,这样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可以将香港有优势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深圳、在大湾区发展。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有分校,而这个校园也是当时我和汪洋书记一起动土的。短短七八年间,据我所知,已经成为内地高考生非常向往考进去的一间内地大学。所以如果能够多几间这样的香港的大学在大湾区设立分校的话,我觉得是非常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香港大学有一间深圳的医院,这间深圳的医院能不能进一步成为一间支持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这个也是大家可以探讨的,我知道香港大学也正在研究相关方面。所以在教育、科创或者是科研的转化方面,其实深港之间还有大量的合作机遇。

问:落马洲河套地区预计会在六年之后建成。这个河套地区也是您任发展局局长时其中一个项目,您觉得发展的效率可以吗?对于香港和深圳有什么实际好处?

林郑月娥:这个落马洲河套区是大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找到的一个方案,可以善用这一片大概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是很大,一平方公里。在这里我很感谢深圳市领导以一个破格的思维,令停滞许久、一直谈不妥的港深问题出现了一个突破。这位领导就是现任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先生,当时他是深圳的市委书记,他同意将地权、业权交给香港,由香港发展,但大家都同意这个项目应该是两地都能从中受惠的,所以现在打造的是一个港深创新科技园。

其实香港做工程的效率很高,但是我们有很多前期工作,包括很多规划工作、还有很多环保评估的工作,特别是因为这一片土地是深圳河治理出来的河套区,所以前期工作花了些时间。现在我们估计,希望可以在两年后交出第一批土地来建楼房,所以再过两年就可以入住。当然我也希望可以快一点,因为现在有不少的科研机构或者是公司,都对这个落马洲河套区的创新科技园有兴趣,但要几年之后才能有地方给他们用。所以如果在这期间,在深圳那边有一个园区可以先给他们落户,那就很有利了,我们就不会失去机会,因为现在可能全球经济都在转变,很多都是由西边向东边移。大家都看到,在全球都受到疫情影响的时候,唯一一个地方有这么好的经济增长,就是我们的国家。所以当这些科研机构想来亚洲区特别是到我们国家来落户的话,如果选择在港深这个创新走廊里做,是对香港和深圳都有利的。

所以怎样能够加强港深两地在科研方面的吸引力?时间就很紧迫了。所以我也会和深圳市共同研究这个课题。

问:那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世界公司或者年轻的有潜力的公司入住这个园区,香港这边有没有什么进一步的优惠政策,您可以先透露一下吗?

林郑月娥:近几年其实我们在创科方面真是推出了很多政策,也投入了很多资源。以政策来说,我们有一个特别为了引进科创人才的入境政策,是比其它外地人入境香港工作要宽松一点的,程序也很精简,是鼓励一些想引进海内外人才的企业、可以先向我们申请拿到一个配额,然后这些企业就可以按照条件去找人,接着请人来香港的话,我们就会给他发工作签证,这个就是一个政策。

另一方面,现在我们的科学园内有很多的政策来协助初创企业孵化。在大学里面有很多科研项目,有些杰出的学人项目,我们也在资助一些科创企业,可以聘用博士后生来参加工作。但这一大担子工作,我希望往后可以“过河”,就是说不应该只在香港有这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也可以在广深创新走廊里有效。

那资源方面更加不用讲,我由三年前上任到现在,承诺投入科创的资源高达一千亿港元。所以在钱和政策都有的情况下,现在最缺就是人才,在香港还有部分欠缺的是土地。那么由香港和深圳联手把大家的政策组合在一起,共同推广、共同吸引海外或者内地其它省市的人才,汇聚在这一片地区里,我觉得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我现在在和深圳市探讨的。

问:香港人才的竞争力很强,不过刚刚林太您也讲过,香港这几年社会比较动荡,政治远远比深圳复杂,政经因素会不会影响香港与大湾区其它城市的融合产生一些阻力?

林郑月娥:香港近年出现了一股风气,就是过分强调本土文化,而且有一些排斥内地、排斥内地人,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少部分人。但这些少部分人士的行为往往就透过社交媒体或者报道扩大了,所以令内地人有些不舒服,就是为何大家都在一个国家里,他来(香港)旅游,会受到一些不礼貌的对待。我相信慢慢通过时间,是可以扭转过来的。当然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这边,我们要稳定局面,然后要透过公众教育、学校教育,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更加掌握“一国两制”,更加知道怎样是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我们也需要向内地的市民做更多的宣传推广。其实香港仍然是一个好客之都,仍然欢迎内地的朋友。所以我也要求我们在内地要有五个办事处,深圳不是一个办事处、是一个联络点,但是在广州我们有一个大的办事处,在上海、成都、武汉、北京都有,这些机构在未来的日子都会做更多的推广工作,令内地人民掌握清楚香港的情况。

但是最有效能令这些目前仍然不愿意进入的年轻人进入内地,就是一定要有机会让他们尝试。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放弃,从来不会因为见到有一小撮人有排斥内地的心态、而减少我们为年轻人提供去内地实习、交流、工作甚至创业的机会。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我们的青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成立一些双创的基地。大湾区各地的城市都很支持,提供了一些写字楼,一些场地,也给香港这些年轻人享有当地年轻人可以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甚至有些时候会更加好,比如人才公寓这方面。

所以久而久之,当这些年轻人看到对于自己自身事业发展的契机,就能减少他们那种抗拒感。在莲塘口岸开通之后,我还去了福田去参观一个创业区,里面也有不少香港团队,都是很年轻的、香港各个大学的毕业生,连同他们的教授在那里创业。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完全看不到你刚才讲的,或者我刚才说的那种现象。他们是真的看得到在这里发展有很多机会,而且平时生活居住的环境一点都不差。有些甚至在当地结婚生子,在深圳生活。所以两地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作为特区政府,当然我们要在政策上作出一些配合,也要在宣传教育上多下一些功夫。

问:林太您刚才分享的去参观创业区,您当时和那些香港的年轻人以及教授接触过,他们对深圳的创业环境满不满意?

林郑月娥:我当日参观,起码都和五六个团队聊过天。他们都很积极,很正面,觉得在那里工作和寻找机遇是令他们相当满意的。当然他们也会问到香港有没有政策来帮他们这些到深圳发展的人。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应该将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做到更加无缝的连接,现在还有一种距离感。你是香港、那边是深圳;香港的资金在香港用,深圳的资金不可以“过河”。怎样可以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可以更加通畅无阻,能在两地走来走去,这个我觉得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

问:您刚才所说希望将来两个城市尽量做到无缝合作,但其实举个例子来说,前几日我们讲到这个大湾区投票,有些人即刻出现反弹声音。

林郑月娥:(笑)在香港做事真是困难的,是吧?我每次到深圳市,深圳市领导都很关心我,甚至很同情我。因为在内地说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真的要用迎难而上、排除万难的精神才能做到一件事。但是只要为香港好,为香港市民好,特别是对香港的下一代好,这些工作都是值得做的,我们也会继续听社会的声音。譬如你刚才提到的在内地的香港登记选民可以投票,这个是社会的诉求,这个是从社会上听到的声音。除了香港会融入内地的发展,很多政策也是鼓励港人在内地居住一段时间,或者是读书,如何能让这些没办法在一些选举里面投票的港人投票?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是需要探索的。尤其是经过这次的疫情,没人能想得到,近在咫尺,但是真的回不来。所以这是一个应该实际探讨的问题。

问:讲到疫情方面,香港的健康码准备就绪了。我们说很多港人住在深圳,往返工作。目前通关有没有具体的日子或是通关人员的豁免清单,您有没有相关的细节可以透露一下?

林郑月娥:现在希望能够恢复更多的两地人员往返,目前主要是受制于这个强制检疫14天的要求。你可以想象,某个人他现在可以来,但他来了就要在香港检疫14天,他一回去又要检疫14天,这28天就成为了无法正常往返的困难所在。

要做到两边都在防疫、抗疫的大前提之下,放心地豁免这14天,就有一些先决条件,第一,就是两地疫情要稳定。深圳是很稳定的了,内地现在已经有十几日是完全没有本地个案的。香港很不幸,经历了接近两个多月的第三波疫情,最近这两三天又有反弹的迹象,这个是我们这边需要把疫情控制的更好。

另外就是在检测方面,就算没有检疫,也一定要有核酸检测,这才保险。在这一方面,这几个月我们在检测能力上大大提升了,但问题是价格还不够大众化,大家觉得还是很贵,所以这些工作我们还要做。反而(健康码)的技术开发已经做好了,所以这个流程对于香港来说只要有人去申请,有个配额能够进入内地。有了配额后他去找一个化验所、做一个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要能够经过我们卫生当局放到他的手机上,那他就可以在过关的时候拿出来作证明,就是这么简单。这个我们已经做好了,不过就是要等刚才说的那些条件成熟后,才可以推出。

问:今年的施政报告公布在即,未来该如何帮助香港社会提升信心?您自己未来还有哪些工作目标?

林郑月娥:经历了大半年的疫情,令各行各业大受打击,香港的经济今年预期也会收缩6%到8%,所以首先要恢复的是对于香港经济前景的信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是可以反弹的。而老实说,香港经济要复苏,是离不开和内地融合的。一定要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之下,做回我们刚才所讲的两地的人员往来、商业活动能够恢复起来,那我们恢复经济的可能性就高。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在争取中央的政策,也希望香港社会趁这段时间自我增强一些能力,特别是在疫情之后的适应能力。因为疫情发生之后,对于平时做惯的一些服务模式也有一些改变,现在我们都很少面对面开会了,都是视频开会。甚至在教学方面,也多了很多电子学习。所以要适应这个新常态,需要企业和个人都作出一些调整。特区政府会在资源上配合这些相关工作。

回顾历史,香港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而且之后会做得更好,从而成为现在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我就有信心通过我们和深圳的共同合作,下一阶段香港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英才数据管理中心投稿邮箱:yingcaigov@163.com  

投稿须知:

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

本网站部分转载作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精华传递给广大读者,如有侵权,敬请作者持相关作品原创证明联系本网,我们将及时做删除处理。

本中心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网易号、一点资讯等媒体平台。所投稿件由本站编辑部统一发布。

编辑部:029--83648208    1561906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