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最近几天,某综艺节目提出的这道辩题成功“出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女性议题的讨论。节目中,类似“独立女性不是一件华丽的外套,是长在骨子里的硬气”“独立女性不应该是孤立,而是自立”等金句备受好评,“戳中”了不少网友的心,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辩论赛场上,这个话题有着充分的言说空间,正反双方的激辩也给节目带来了精彩的碰撞感。然而,如果将其延伸为严肃的公共讨论,我们却理当警惕:其中预设的视角是否有以“伪标准”限制女性之嫌?事实上,收不收彩礼本属个人选择,受到地域观念、传统风俗等不同因素影响,与是不是独立女性并无必然联系。将二者强行挂钩,难免会让部分女性遭受偏见与苛求。很多时候,在这种错位的大前提下,公共讨论都会“跑偏”,最终陷入性别对立的口水之争。
这样的问题范式,不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随着这几年与性别平等有关的议题在社会上“井喷”,“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女性买房就意味着独立吗”“独立女性该不该让孩子冠夫姓”等话题此起彼伏。它们将独立女性的概念与各种人生选择相绑定,仿佛独立女性是个一成不变的人设,只要一次选择不当,就会让女性的独立姿态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事实上,女性的人生选择本应更加开阔,而不是窄化为特定的“标准答案”。对独立女性“应该怎样做”的标签化想象,本身就是对女性自主选择权的不尊重。
这种过于简化、非此即彼的判断,忽视了女性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没有看到阻碍女性进步的结构性问题和现实牵绊。与其在悬浮高蹈的伪命题上打转,公共讨论更应关注不同女性群体的真实困境。
比如,对全职太太而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她们算不算独立女性,而是她们是否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她们的付出又能否得到更多保障。当家务劳动仍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无偿劳动时,难以实现经济自主的全职太太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感?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并不是谁的“天职”,当这些事项注定要由家庭成员完成,男性是否可以承担更多,让女性有机会重新走入职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才是女性得以独立选择的前提。
“独立女性不该收彩礼”这样的设问,除了强行挂钩、忽视女性自主选择权,也片面放大了女性“获得”的一面,遮蔽了她们在婚姻中的生育成本、母职压力等持续付出。与抽象地要求女性独立相比,如何通过落实男性育儿假措施缓解“丧偶式带娃”等困境,利用制度保障规避职场中由生育造成的性别歧视,通过推动性别平等,解决由男女比例失衡引发的“天价彩礼”等问题,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每个人所处的境况不同,人生选择也有不同的偏好,种种“独立女性应该怎样做”的伪标准,不仅经不起推敲,也是在给女性施加额外的枷锁,窄化她们的路径选择。只有摆脱这种人生存在“标准答案”的思维套路,正视女性在真实生活中的困境,继而创造对男女两性都更加宽松、自由的选择环境,才是尊重独立女性、推动性别平等的应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