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但视力、肥胖相关数据却在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央视新闻客户端4月24日)
这是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一组亟待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的数字。
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没有了更高的升学压力,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各种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大学体育课只有一二年级有,而且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人会更多地受到学业或其他事情的吸引,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参与非常少。这可能是到了大学之后,反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下滑的原因。再者,我国校园体育教育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师资和场地设施不平衡不均衡,现在首先要求要把课上好,同时,要充分保障活动时间。这样,尽管在老师并不那么专业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去组织一些相关体育项目进行教学,鼓励因地制宜地把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中。主要是要确保孩子能够学会一到两项的专项运动技能,同时,能够保障他们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
“约3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不是小问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应该成为高校所坚持的理念和共识,更应该落实到体育教育建设当中去。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体育教育和相应的体育设施,切实保障并督促学生进行锻炼;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支撑学习和生活。规律的作息、足够的锻炼亟待引起足够重视,应该主动、有规划地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掌握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自我习惯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的亲身实践,合理规划并付出行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连学习任务都难以完成,就更不用说步入社会后面临更激烈竞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了。当然,在面临各种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可能仍然需要外力来保障、推动。而学校作为管理大学生的教育机构,在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则须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大相似性,如果一个人久坐不动,而且课业负担过重,又没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他不仅身体会出问题,精神上也会出问题。所以,增加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等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同样只有青少年身体健康,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都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或者约束性文件,也指导各地制定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和指标。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虽有所好转,但“约3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肥胖的问题、近视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关键要真正加大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力度,同时,政策扶持和保障,督导一个都不能少。
令人欣喜的是,现如今,大学鼓励体育锻炼、甚至提出一些强制性要求已经不是新鲜事,不少名校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有的采用分时段打卡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运动,有的将游泳纳为必修课,有的将体育测试纳入奖学金申请,等等。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薄弱并不断下降的现状,高校的反思一直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对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很多措施已经在体育水平的测试上初步反映出了成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人们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