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学霸”,孩子却是“学渣”,怎么破?近日,北大教授丁延庆的一段吐槽让很多人心有戚戚。他调侃道,给女儿辅导作业“非常困难”,自己在经历了痛心疾首、怀疑人生后,终于心如止水,接受了“女难如己”的现实。
辅导作业抓狂也好,“鸡娃”失败崩溃也罢,尽管并非所有的父母都是名校“学霸”,但有类似丁教授这般心路历程的那可太多了。为人父母者,自然都盼着孩子能平安平顺、成功成才。那些自己十年寒窗、闯出天地的,往往有“青既出于蓝,怎能又怎会不胜于蓝”的执念。反之,那些自己志向未酬、心存遗憾的,则多巴望孩子远超父母、圆梦遂愿。都是“为了你好”,可路就这么一条,一旦孩子成绩平平和自己当年“不能比”,或者和自己早送晚接、砸钱补习的投入“不能比”,又或者看着还行但和“别人家的孩子”“不能比”,一些父母就会颇为失落乃至极度上火,能“心如止水”“接受现实”已是不易了。
都说今天的父母和孩子都累,累就累在事关“鸡娃”的种种。多少孩子还没落地就胎教,还不会走就早教,还没上学英语、奥数就得安排上,及至上学门门要补,课外最好再考它十个八个证书……这一套下来,全家人仰马翻、烧钱无数,但结果如何并不好说。有父母讲,“鸡娃”焦虑,不“鸡娃”更焦虑,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也就是在这种焦虑与比拼的低气压中,很多人都不得不稀里糊涂着急忙慌“上了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孩子多考虑、为孩子多付出本身是令人感动的。但在焦虑的同时,可能我们又不得不清醒地想一想,在我们划定的单向赛道中,是否真的就有孩子的幸福人生?以我们目前选择的度量指标,是否真能判定孩子是不是“学渣”?必须承认,父母的想法和安排,只是根据自身有限人生经验确定的路径,而时代和社会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以“吃过的盐多”为孩子设定人生轨迹,时刻以纵向横向对比来要求孩子实现自己的期待并动辄褒贬,也许并不符合客观规律,对彼此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生命自有其蓬勃之路”,而人生的答案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即便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很难将孩子与自己的人生强行捆绑。有人说,人生三道坎——接受父母平庸,接受自己平庸,接受孩子平庸。平庸与否本无定论,但这个段子,就是要家长们学会自我释怀,与那个“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小孩”和解。把在学习成绩上的竞争心稍微放下点,多放一些到培养孩子健全心智、独立人格、自强精神上来,也许对孩子的用处更加深远。
至于“学霸”丁教授,在接受了孩子“成绩一般”后却并未在教育上“躺平”。只要有空就接送女儿上下学,在一路同行中讲解题目、聊聊生活,充分享受亲子互动,这种陪伴与亲近,或许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