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1678)出生的来仪老祖响应清廷回避瘟疫,外迁农垦的号召,携同世远、世启、墨林、海鳌等六位儿子从湖北崇阳县出发,碾转水路乘船逆汉水北上,在旬阳北沙沟河老鼓锣堂插草为标,开荒农垦……膝下六子中的次子世启(生于康熙44年)数年以后又育三子(逢京、渭、江)尤三子逢江(字源水)颇有建树,先是置田买地,后亦工亦商,创下一番不小的财富。继而在陕西省旬阳县桐木镇梅花村双龙洞口外择基大兴土木,盖起十三孔小天井四合院,翘檐飞角……史称花屋场。
据光绪年间家谱考证,源水德配沈氏(乾隆16年(辛未)1751——道光15年乙未1835年)是位德貌双全的贤妻良母…,只惜正当盛年四十有二便为庄主遗孀,然,痛失爱夫的打击并未压倒沈老太的持家守业意志,毅然决然挑起花屋场家主重担。当时已办有私塾,外请先生教习当地男孩们断文识字,颇有名气。又过数年,沈老太的长孙程昌林(生于1808年),字文翰也成年二十三岁,在众家弟子中出类拔萃,沈老太叹念老先生年事已高,便留养在庄上协助文翰执教,正式以长孙之别号西园定名私塾为“西园学馆”。随着西园学馆的挂牌,扩大对外招生,揭示了程府沈老太兴办学馆教书育人的辉煌开端,文翰先生深解祖母持家兴学的苦心,倾其所学,兢兢业业,广纳学童,重点培植可造之才。方圆几十里富庶子弟慕名前来西园求学知识。当时沙沟河周边的许多文人绅士学者几乎都曾就读于西园学馆的启蒙教育,考出来的贡生廪生秀才,府衙官吏不在少数。诸如近代著名的翰林院大学士、晚清京官、盐政专家中华民国盐运使晏安澜,曾师从程氏祖上程西园~翰林先生就读于西园学馆,后于光绪三年(1877)荣中殿试进士。
道光十一年(1831)宣宗皇帝敕授四川提督学政大人、时享盛名的书法大师潘光藻亲笔提写“晚节弥香”,为程府沈老太八秩荣诞祝寿贺匾一方,同年十月“道光皇赐进士汉阳知府”以叔外祖母称谓沈老太,顿首拜赠“宝婺舒丹”鎏金字匾一方,高度称颂沈老太如天上宝贵至上的女星,在兴办学馆教书育人事业上广施财帛,舍得给予他人周济,乐于奉献个人一颗赤诚丹心,实现了养育贫穷学子,教育求学后生的办学初衷,不仅持家富甲一方,办学也人才辈出……
沈老太晚年活的很开心,活出了老来响、夕阳红、老来香,因为她有功于社会,心情舒畅,她一生自慰无愧于邻里和家庭,兴办启蒙教育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无愧于社会,所以“宝婺舒丹”当之无愧,沈老太乐享高寿八十四春,堪称“晚节弥香”!于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仙逝,遵沈老太遗愿,移柩湖北郧西县板桥河柿树湾引驾坡安息。
然而,令花屋场世系几百后裔惭愧的是,因为文革运动,将家谱列为四旧书籍焚于一旦,不知道老太灵安何地,迄今近二百年陕地裔孙未曾叩祭七太祖母,借此编述匾文故事机会,笔者以第八代裔孙代表,谨述此文缅怀沈老太兴学丰功,以誌永垂不朽……
(文/图:程良 程光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