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繁体中文|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旅之窗 - 文史
青海省委原书记,40岁任陕西副省长,坦言:没给亲人开过后门
发布时间:2021.07.08    新闻来源:烟寒若雨   浏览次数:

85岁吾回眸,革命理想奠基础 / 

追随领袖志不移,践行“题词”永为伍 / 

八十五岁此平生,自我论定路艰苦 / 

甘当革命铺道石,喜看事业霞光曙

     这是黄静波85岁时的一首自述诗,是一位老红军回首70年革命岁月的淳朴的述说。

     2014年7月,在庆祝黄静波95岁诞辰的时候,他颇为自豪地对众亲友坦言:“革命的一生要看到最后。我的人生已经尽头,我可以宣布三件事:一是我没有贪污;二是我没有搞特权,没给亲人开过后门,三是我没有欺负过老百姓。”

      这是黄老对人生做的自我总结,也是为人民父母官设立的标杆。2014年12月1日,老红军、老省长黄静波病逝,享年95岁,多位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给予黄老极高的评价和荣誉。

     黄静波老人一生光明磊落,始终践行毛主席赠与的亲笔题写: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是个不折不扣爱民高官,今天让我们一起贴近黄静波的生涯事迹,共同领略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的风采。

15岁参加革命,一生追随共产党,曾任一野后勤部政委

      黄静波出生于1919年,陕西绥德县人,1934年,年仅15岁的他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带领下,积极加入组织,参加革命,成为少共陕北支队的一员。

      在1938~1945年间,黄静波先后任绥德、米脂、清涧县县委书记、县长,为巩固发展边区政权,捍卫党中央,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根据地在共产党建党初期发挥着巨大的价值,黄静波为此奉献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

      1934年是个多事之秋,由于“左倾”盲目指挥错误,绥德县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重组队伍,筹备接下来的革命运动,全县最早的党代表第一次会议决定在焦石堡村的黄静波家中举行。

黄静波的父亲黄锡佑是个资深的革命工作者,曾经多次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工作,这次也主动申请接待党代表会议。巧的是,这么重要的会议的安全保障工作被分配给黄静波和他领导的儿童团身上。

      能够“保家卫国”的梦想令参加工作不久的黄静波异常兴奋,何况还能回到自己日思夜念的家。黄静波第一次正式执行任务,紧张而又无比的荣耀。

      他像个训练有素的指挥将领,把儿童团里十几个娃娃编成5个小组,分里、中、外三层实施重重保护,最外层安置在焦石堡村四周山头,约定好发现异常情况就点燃松树皮传递信号;临近的岗哨就会负责通知下一站的同志;最里层的岗哨则安排在家门口。

      人小鬼大的黄静波按计划分配好任务之后,亲自带几个人充当灵活岗哨,不辞劳苦地在村里巡逻放哨,确保党代会的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成果十分显著,不仅总结了“左倾”错误的教训,讨论了党组织中心任务和斗争方法、策略,还对县委成员进行调整和充实,恢复共青团组织,增设妇女委员会。黄静波由于出色和冷静的工作表现,被任命为团县委儿童委员,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会议一直持续到黎明时分才结束,黄静波这才松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才得以放松,顺利完成任务的愉悦感激励着他,坚定了他继续革命的斗志。然而打击来得太快,1934年冬天,他的父亲黄锡佑和村民们在开联保会的时候不幸遇难。此时的黄静波不在村里,而是在清涧县牙凹凸村发动工作。

      一位老乡跑过来告诉他父亲遇难的事,他顿时心如刀绞。但少年老成的他知道自己正在工作,在村民们面前代表的是党组织,他表现得相当坚强,稍微缓和了一下情绪后,他冷静地说:“死了就埋了吧,不用等我回去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是历代兵家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张,红军逐步从游击战向大兵团作战进化。这种战略调整对野战军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更遑论在那个缺吃少穿、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后勤的工作难度相当艰巨。

      革命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黄静波被组织委以重任,于1946年出任第一野战军后勤部政委,在人烟稀少的大西北,扛下了为第一野战军驰骋大西北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的重担:筹集粮草、弹药、基础药品等稀缺的军需物质。

      后勤部的工作是极其艰辛的,沉重的担子经常压得黄静波寝食难安。粮食一征到手,他们就得马上组织分发给部队,丝毫不能拖延。三天两夜都不能睡觉是家常便饭的事。干的是最苦的活,但自己则常常挨饿。他们深知,粮食就是希望,就是战斗力,是前线作战部队的救命稻草。

      他们自己则常常以水代粮,喝醋充饥。警卫员心疼黄静波日渐消瘦的身体,拿了些罐头和饼干,却被黄静波拒绝:“搞后勤是为了保障前方打胜仗,我们不能搞特殊,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思想。”

40岁任陕西副省长,仕途坎坷却不忘初心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革命元老的黄静波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任劳任怨,听从党的召唤,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发挥作用。黄静波在1950~1958年期间,先后任职甘肃省财政厅厅长、省委委员和粮食部部长。1959年秋升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年仅40岁就得到组织的充分信任而担当如此艰巨的重担。

      年轻有为的黄静波能有机会报答父老乡亲是何等喜悦,然而在那个年代,特别是1959~1962年期间,尤其困难。全国形势尚且如此,更别说物资和资源严重匮乏的大西北了,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黄静波拿出当年革命不怕苦的精神与困难死磕,他奔赴韩城、大荔等地农村搞调研,提出度过困难的开源节流的措施:一是增产,二是靠节约。凭借多年粮食局工作的实践,他还提出“以丰补歉”的方针,科学调配粮食的救灾策略。在黄静波因地制宜的指导下,陕西是饿死人最少的省份之一。

      世事难料,又或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黄静波的人生磨难并未止步。1967~1978年期间,长达11年的岁月里,这位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解放运动洒过热血的老红军,因反对当时盛极一时的“顶峰论”而获罪,饱含冤屈地身陷囹圄多年,身心同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即便在这么艰难的时期,黄老始终没有放弃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信念,他保持荣辱不惊的共产党人的本色,淡定自如地接受着磨难,最终坚强地跨过了这段人生的低谷期。

      1978年黄静波全面恢复领导职务,成为广东省委书记的左臂右膀,出任副省长。在加速深圳现代化特区建设,开发边境小额贸易等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里程碑事件里,均离不开黄老的组织与调度。南粤地区如今欣欣向荣的经济面貌,饱含着黄老这一代勤政为民的干部当年不遗余力地奉献。


主政大西北,超前的改革开放,造福青海民众

      1982年9月,中央调任黄静波为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已愈花甲之年的他欣然接受组织的信任,踏上青藏高原,背负着扭转青海落后经济形势的责任和使命。

      “山上不长草,农牧民不洗澡,房顶上能赛跑,有钞票也花不了”是当时青海民间的调侃打油诗,贫瘠和苦难像难兄难弟一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与珠三角、长三角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相比,这里的人民并未真正沐浴到共产党的恩泽。

      青海的土地面积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十三分之一,但人口却590万左右,不到全国的百分之0.4。 按人均拥有的潜在的财富算,青海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黄静波看到这一点,并把在广东搞改革开放的经验带到青海,造福当地的老百姓。

      走马上任的黄静波,为考察青海的实际情况,搞好规划,他不辞劳苦地四处调研,翻山越岭、穿梭戈壁,上到厂矿下到牧区,整整历时103天,他的足迹遍布青海省广褒的土地上。

      在任期间,黄静波首先组织队伍充分挖掘青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及畜牧资源,有力推进并陆续完成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其中包括茫崖石棉厂、桥头电厂和祁连铜矿扩建工程,并顺利地把青海钾肥厂、锡铁锌矿的续建转入下一个五年计划。

      其次,黄静波大力发展青海的交通建设。青藏铁路延长线德令哈-格尔木段、青藏公路改建优化工程、西宁机场的修建交通工程,均为充分挖掘青海旅游潜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参天有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以发展的眼光治理青海,以先进的理念为日后党中央宏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拓了思路和探索,黄静波功不可没。黄老开发青海的业绩,被广为报道并传播。

      著名作家苏叔阳、秦牧,记者徐开磊,散文名家邢秀玲等都曾专门调研、攥稿并报道,这些文章最后被编辑成册,汇集为《公仆的辉煌-黄静波省长开拓青海纪实》一书。青海省原省长宋瑞祥亦曾中肯地高度评价:黄静波省长在青海任职的两年半中,完成了五年即一届的工作。

      如今的青海,日新月貌。几百公里的青兰、青藏两大铁路干线和三条支线,公路通车长达1500公里。

      300多个轻工、纺织、冶金、电力等工业企业,粮食、油料增长以倍计,解放前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如今发展到7所,曾经渺无人烟的高原上,建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新兴城市。正是无数个“甘当革命铺道石”的黄静波们,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霞光曙”!




英才数据管理中心投稿邮箱:yingcaigov@163.com  

投稿须知:

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

本网站部分转载作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精华传递给广大读者,如有侵权,敬请作者持相关作品原创证明联系本网,我们将及时做删除处理。

本中心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网易号、一点资讯等媒体平台。所投稿件由本站编辑部统一发布。

编辑部:029--83648208    1561906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