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洋山港自动化码头昼夜运转;黄浦江畔,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内全球航运业代表济济一堂。11月3日至5日,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吸引了全球航运业“顶流”汇聚上海,探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面临的挑战和低碳智能发展的未来方向。
4日举行的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主论坛现场。
为保稳保畅作出贡献
航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通国际的重要桥梁,承担了我国95%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始终困扰全球航运市场。但我国航运业却率先走出瓶颈,打开稳中向好的新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5.5亿吨,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5.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亿标箱,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0%。
数据的持续向好离不开举措的坚定有力。为化解笼罩全球的“箱思病”,我国航运企业加快空箱调运,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远海运共调运790万标准箱,同比增幅34%。“新箱”生产也加足马力,中远海运旗下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董事长鲍骅说:“我们单月交箱量从2万箱提高到6万箱,交付能力显著提升。各地的集装箱生产企业都热火朝天。”目前,中远海运造箱业务已占全球35%左右的市场份额。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航运业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航运的发展程度与经济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我国航运业取得的发展成果,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开放。
2021年4月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
在开放创新中寻找机遇
东海之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昼夜不停,其核心操控系统,是上港集团合力“智造”的产物,我国自动化码头首次安上了“中国芯”。2020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350万标准箱,已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首位,其中洋山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
截至2020年末,我国累计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9个,在建7个,涌现了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引领世界智慧港口新潮流。北斗系统被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成为继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后第3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
“数字化和脱碳将重构全球航运业的未来。”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在论坛上表示,“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交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和理念。”
我国航运业绿色转型升级也取得明显进展,加快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开展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干散货码头粉尘专项治理等工作,鼓励港口和船舶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及使用,主要港口五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75%。
10月29日,首班“中欧班列—进博号”列车抵达上海。
向开放合作“架桥通航”
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航运业仍然面临严峻考验。航运供给的结构性平衡、航运网络的效率回升、船员权益的保障以及货物的安全检疫等,新的课题摆在眼前,唯有携手同行才能共渡难关。
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业发展与重构”。全球航运界人士、行业专家、港口管理部门齐聚一堂,共话全球合作。
论坛上,全球航运业企业和协会代表共同发布了《2021上海倡议》——国际物流供应链保畅,将共同保障抗疫物资跨境流动和从业人员健康安全,并逐步恢复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全球合作对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表示,全球知名国际航运组织纷纷在上海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项目实体,体现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在2020年和2021年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连续两年位列前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航运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航运和法律信息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航运“软实力”显著提升,全球合作优势愈发凸显。
“各国要共同协作,制定互利互惠的行业政策,共同构建更加稳健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协同保障全球经济平稳运行和实现航运业健康稳定发展而努力。‘后疫情时代’,只有全球携起手来,加强合作,才能为世界经济、贸易、航运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