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如果能评定出来,天下事就好办多了。需要造原子弹,我们坐下来评定出来几个原子弹专家;需要打仗时,我们评定出几个优秀统帅;到了非革命不足发展前进时,我们坐下来评定出一个或几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天才领袖······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如果是这样,上天堂就容易的多了,人们何必艰苦奋斗?何必艰苦创业?哪里还会有千难万险的事让人发愁呢?优秀人才是评定出来的吗?
据某媒体报道:最近某市《评定出272名优秀人才》,联想此种做法几乎各地都有,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难道优秀人才是评定出来的吗?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是否定的。那么,优秀人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从根处挖一挖,人们不难发现优秀人才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从我们多年评比的经验看,评定出来相当数量的所谓优秀人才未必真优秀,而时代造就、自己冲杀出来的优秀人才则比比皆是。比如某考生成了某省高考状元,难道这个高考状元是评定出来的吗?这么浅显的道理······,由此可见,这种评比制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有存在的必要,那么,评比办法也亟需改进。
网络配图
优秀人才是内外因素相结合,是天才加勤奋,是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冲杀出来的、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科学家、著名学者、优秀运动员、伟大统帅······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牛顿、张仲景、钱学森、华罗庚等是谁评定出来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华盛顿等是哪一级评委评定出来的?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曹雪芹、鲁迅是怎样评定出来的?容国团、李宁、邓亚萍又是谁评定出来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是连队评定出来的吗?就拿评定优秀人才的“某市”来说:嵇文甫、李天祜、刘知侠、关牧村、王绶青、张立、葛新爱、刘国梁、王清芬、吕书声、王晓东······,哪一个是你们市评定出来的?恐怕你们评委会多数人也未必是优秀人才,何能评定出优秀人才?
那么,优秀人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认为:不外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就是优秀人才产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外因是重要的;内因是人才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是主要的。我们不难看出:许多人外部环境、条件都相同,但结果、成就、作为,却大相径庭。多数人成不了才、成不了大才、成不了高、精、尖人才,只有少数佼佼者脱颖而出。由此可见:优秀人才决不是评定出来的。
现在我们不妨从优秀人才产生的外因、内因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首先探索一下优秀人才产生的外因,即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时势造英雄。外部环境也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二是家庭环境。1949年全国解放,为改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提供了前提,为培养优秀人才开辟了广阔前景。
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积贫积弱的状态,绝大多数家庭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处于劣势。所以,我国人才匮乏,科技落后。高等学校数量少,质量差,每年招生只有一两万人。解放十年之后的1959年,正是大跃进年代,全国高校招生才突破15万人,这在当时还是把一些高校分成若干学院;把一部分中等专业学校提升为大专学校,不少大专学校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而且办学条件很差。当时,我国还处在一穷二白的状态,科学技术十分落后,1956年,在苏联帮助下才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我们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在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一方面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一方面加快高校建设步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军事强国,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有条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以说社会大环境达到了大大改善。这就为培养优秀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就家庭环境来说,首先绝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这就为培养人才提供了物质基础。知识分子家庭,由于耳濡目染,使下一代有了捷足先登、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四岁入学时,父亲对他说:你已经是读书人了,要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果然,邓稼先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成为一代奇才。现在知识分子家庭多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进一步优化,可以说外部环境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优越条件。
网络配图
目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战略方针,我国已经或正在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我国优秀人才正在逐步登上世界优秀人才的巅峰。就教育方面而言,我们在1960年重点建设26所高校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所高校,截止2019年6月15日,我国已拥有各类高校2956所,高校招生突破1000万人,1978年以来,出国留学生累计达到656.06万人。
当今,我国产生优秀人才的大环境已经大大优化,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小环境,不尽人意的地方却不容忽视。因此,外因仅探索到此还远远不够。一是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重点高校培养的高材生,为什么绝大多数当了科学家、科学院院士、教授、工程师、作家、艺术家;而在政治舞台上却不能大显身手?相反,那些品学平平却能当官,当大官,这恐怕与选人制度不无关系;二是我国为什么成为最大英才流失国?恐怕与“用人机制”、“重官轻家”不无关系;三是个别地方和单位,在用人方面,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不是擂台比武选英雄;而是搞长官意志,用奴才,不用人才,买官卖官,打压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用奴才还用出了经验:一是获得用人才美誉;二是用奴才听话;三是没有才高震主之忧。须知:凡是人才必须具备独特的天赋、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独特的见解,也就是说具有求新、求变、求发展的特性。他一般不轻易苟同别人的意见,更不溜须拍马。只有那些不学无术之辈,没有出人头地的本事,才低眉折腰、溜须拍马、买官贿官、搞阴谋诡计、投机钻营、而这些人凭借不正之风却屡屡得手。而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社会上却成了傻子,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因才高震主遭受打压。一个重点高校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到市县工作,曾任两次办公室主任,竟没有学会喝酒、打麻将、左右逢源这一套,所以干到科级就到头了。因此,高校毕业的高材生,不甘心屈居人下,只有靠真本事,走专家、学者的道路,在专业和学术领域争一席之地。而那些不学无术之辈,永远成不了科技精英,因为当科技精英是靠硬碰硬的,是凭真才实学的。所以有人说:不学无术之辈靠溜须拍马当官易,而成为优秀科技人才难。还有人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之人当不了官、当不了大官,是因为他们智商高,情商不高所致,纯属放屁!举例说:烧饼铺每天只卖100个烧饼,300人排队购买,德才兼备之人,要吃烧饼就老老实实排队;宁愿不吃,他也不会把队伍搞乱,乘机加队。二赖子和黑猫白猫论者,他们就会把队伍搞乱,乘机加队。把品德高尚看成是情商低,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因此,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赖于净化官场:一是必须选拔出类拔萃的人才当权;二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三是正官风;四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造成为官者不能胡来,不敢胡来的社会氛围。不如此,许多优秀人才就出不来。某高校化学系一个教授荣获全国科技大奖,在他工作的省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当记者去采访时,遭到校党委婉拒,经再三交涉,才悄悄告诉记者:“我们院长是从化学系提拔上来的,他不想叫报道!”,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入党提干、评定职称、评选先进等方面,不公平、不公正的例子举不胜举。某市一个人小学毕业,连10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出来,英语考试竟然“及格”,评定了高级职称;而某重点高校毕业多年的高材生,却定中级职称;再一个就是某重点高校新闻系研究生毕业,被某市新闻单位拒之门外,而不少干部高考落榜子女,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新闻单位,这个新闻系研究生是爱国的,他没有选择出国谋生,而是含泪到县里谋生。类似这种情况,怎不令有识之士为之心寒,我国成为最大英才流失国,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还有个见怪不怪的问题值得注意: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什么年代了,这种封建流毒尚未完全肃清,个别高官或国民党高官的子女,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了官、作了高官。比如,某高官几个子女作高官,就连他的残废儿子也作了高官;另一个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儿子,当了省政协副主席;而同这位省政协副主席大学同学的几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因为没有父母高官这个背景,却与高官无缘。他们不甘心屈居人下,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为教授、作家等;但在“重官轻家”的封建流毒尚未完全肃清的国度里,一个副省级政协副主席,比一个教授是何等的风光和显赫。就这几位高材生本人而言,也许损失不大,但对国家、民族损失却是极大的,因为把栋梁之材当烧火棍用,反而把烧火棍当栋梁之材用,大大不利于国家和民族。一是人才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选人不公,大大伤害了优秀人才的感情;二是栋梁之才没有选拔上来,对平国治天下极为不利。因为选上来的不具有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现在为什么贪腐官吏这么多。自古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是在用人方面存在某些长官意志,忠于党和人民的他不用,忠于他自己的人他才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二是:从根子上说:当初选人时,选的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进门时就不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人;因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屑于溜须拍马这一套。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二赖子,却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靠买官贿官,捷足先登,这些人上来,就不可能成为好官。某省副省长同一个地级市副市长密谋杀妻,这个副市长为报答领导抬爱之恩,雇凶杀人被正法。可想:当初选他们进门时,他们绝对不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有鉴于此,希望天下有识之士引起思考,形成共识,向执政者提出良策和建议:以期早日建立、健全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选人、用人制度。
现在我们来探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内因:有人不承认天才,这是不足取的。世界公认的四大天才: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霍金,谁人不服?;最近网文称:《全球智商最高十大天才曝光,中国人排名令人意外》,网文称“华裔澳洲人陶哲轩以智商得分最高而列榜单第一位置”。陶哲轩今年37岁,其IQ得分为230;陶哲轩父母均毕业于香港大学,1972年移居澳大利亚。陶哲轩八岁升入中学,参加美国高考,数学测试得760分(最高800分),九岁修完大学数学,十三岁成为最年轻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2006年荣获数学界最高荣誉奖菲尔玆奖。没有极高天分,焉能成为世界最高十大天才之冠?
有著名学者把学习成才归纳为:“天才、志气、勤奋、导师、方法”。把天才排在第一位是十分确当的。优秀人才首先必须具有独特的天赋,没有这一条,无论怎么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当今社会:人人望子成龙,谁不想成才,成大才、谁都想称雄中国、夺冠世界,名利双收,光宗耀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可以说:修行的多如牛毛,得道的只有两只牛角。只有那些具有独特天分的人,通过天才加勤奋,才能攀登珠峰,摘取明珠,才能成为卓越的人才;当然也不能把天才绝对化、神秘化,再高的天才,如果他是纨绔子弟,缺乏雄心壮志,不刻苦,不勤奋也是不行的,龟兔赛跑就讲了这个哲理;所以,第二位讲的就是志气、勤奋,就是必须立志高远,必须具有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顽强意志,具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再其次,就是在成才的道路上,要有好的导师、对运动员来说,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教练;对影视界来说,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导演。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名师、恩师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一个,就是读书也好,运动员训练也好,要注意摸索、总结出一套好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秀人才不是评定出来的,仅举两例,可见一般。人们常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比如一个文科大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小说创作”、“诗歌创作”等等,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作家了,这可相差十万八千里哩。要想成为作家,他就必须具有独特的天赋、高超的悟性,他就必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深入生活,刻苦锻炼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几年、几十年刻苦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作家,成为优秀作家;再说优秀运动员,他也必须具有独特的天赋、高超的悟性,加上刻苦学习和锻炼才能出人头地。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受过多少伤,在多少次比赛中顽强拼搏,一路冲杀,凭自己的天才加勤奋加吃苦,才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邓亚萍,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优秀运动员。曾几何时,邓亚萍曾因个子矮、手臂短被拒之赛场门外,邓亚萍具有独特的天赋、极高的悟性,具有天生不服输的性格,硬是通过刻苦训练、提高技能,顽强拼搏、力挫群雄,力克西方人高马大、个高臂长的乒坛名将,成为世界冠军,并且多年独霸世界乒坛。
我们知道优秀人才不是评定出来的,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和条件下,具有独特天赋的人,通过天才加勤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出来的。是在擂台比武选英雄;赛马场上选良马;竞技场上抜精英选拔出来的。那么,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选人、用人,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把出类拔萃的人才选出来,充当各级领导人。他们应知:第一、卓越人才必须具有独特天赋、独特个性、独特见解,否则,他就不是人才;第二、重用英才是当好官、成就大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反之,不用人才的领导,绝对干不成大事业;第三、领导干部应当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们要作伯乐,不是招集几个人,坐在办公室去评定什么优秀人才,而是要为出人才、出成果搭建平台、为优秀人才展示才华提供舞台、为人才平等竞争搭建擂台、为优秀人才大显身手提供竞技场。要出于公心:搭擂台、立标准、公评判,把真正有才华、有本事的人选抜出来。其实有些优秀人才是根本无须评定的。比如优秀文艺家,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不优秀?他们在各级媒体、平台、舞台上展示才华,优劣自现。尤其进入网络时代,网上搜索即可获得信息。笔者几十年观察,新华社是比较风清气正的,只要你有才华,是笔杆子,如果不犯错误,一般是不会被埋没的。但有些单位就不同了,武大郎开店,用奴才,不用人才,打压人才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各级领导注重为培养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除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外:一是搭建比武擂台;二是制定硬性标准;三是确保公平裁判;四是搞好监督,验明正身,大力表彰优秀人才;同时,发现有人恶搞不正之风,徇私舞弊,打压人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只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只要官吏清正廉明,社会风清气正,优秀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站到你的面前。
作者简介:吕言夫系中国作家、高级编辑、河南当代文化名人。1964年毕业国家重点高校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供职,后调河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受聘为《向往毛泽东》系列丛书顾问、建党90周年《红色中国》系列画册、系列图书编委,著作颇丰,其中《水调歌头·伟大诗人毛泽东》等30首诗词在全国获奖,建国70周年荣获优秀诗词家称号,曾两次被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