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民国二十年)三月,徐滨士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里。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同胞们被日本人欺负蹂躏,于是他暗下决心:"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强大。"在强烈的报国心的驱使下,他发奋读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徐滨士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先读了两年预科,系统学习了俄语与高中数、理、化。
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焊接专业,为了尽快培养出焊接专业的本科生,学校抽调了当时已大四的徐滨士等一批学生学习焊接。
1954年,徐滨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毕业,获工程师学位。并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上了装甲兵工程系修理教研室的教员,建设焊接实验室。为了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损后的修复难关,他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1954年至1961年,徐滨士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1961年,徐滨士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世纪90年代末,徐滨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徐滨士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能耗和气体消耗量下降1/3,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
1987年,徐滨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力研究和解决表面工程中的许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并创办了《表面工程》杂志。他带领课题组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出了不同体系的20余种纳米电刷镀液。
1990年6月,徐滨士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5年,徐滨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10月2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4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第33届常务理事会上,徐滨士被授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在徐滨士之前全世界仅5人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