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才网·全国英才数据库:国家级英才人物——人体病理学家卞修武。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11月生于安徽省寿县,籍贯安徽寿县。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1989和1995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2020年8月全国英才数据库将卞修武院士收录入库。
卞修武院士主要从事人体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在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干细胞领域,研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发生机制及其诊疗意义,提出肿瘤血管病理学并建立病理诊断体系;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复发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牵头制定多项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标准,推动了我国病理学进步和发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
2月8日,卞修武院士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直到4月16日圆满完成任务后才随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回撤。在身经百战的卞修武看来,这次抗疫“比以往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要难”。
刚到武汉时,没有新冠肺炎患者尸检的相关政策依据,没有依托机构和实施资质,没有充足人手开展工作,没有符合生物安全的尸检平台和病理室……特殊情况下,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作为病理学专家,我知道尸检对于治疗一种重大新发传染病的意义,所以积极呼吁尽早开展尸检工作。”卞修武说。
为什么必须做遗体病理解剖?卞修武这样解释:“病理乃医学之本,尸体剖验就像疾病诊断的‘侦察兵’,病理诊断就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只有通过遗体病理解剖才能全面揭开新冠肺炎病毒的真面目,才能在诊断中帮助临床医生分析可以用什么样的‘武器’进行精准反击。”
没有尸检室,就搭建国内首个负压生物安全尸检方舱;没有足够尸检人员,就自己上台解剖;没有新冠肺炎解剖资料,就边解剖边总结,临床标本与病理研究相结合,揭示发病机制、寻找病毒分布规律……烈性传染病尸检工作“脏、累、险”,尸体转运解剖,标本取材,病理制样、检测和观察,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巨大风险,鲜为人知的尸检室和“红区”病房一样,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回想起在武汉进行的第一例解剖,卞修武记忆犹新:“武汉初春的深夜,气温偏低,但在尸检室内连续工作3个多小时后,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湿透,缺氧导致身体乏力,长时间的站立又加剧了腰痛。但当我第一眼发现病变组织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时,所有难受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卞修武带领团队在疫情防控一线先后完成40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病理解剖工作,他牵头探索研究的新冠肺炎病理学改变的相关内容,被全文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填补了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中的病理学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