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大学校友会4月17日消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前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魏乃文同志,于2022年4月15日在郑州逝世,享年101岁。
魏乃文(资料图)
据悉,魏乃文1922年出生于广西桂平,1943年考取国立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从广西大学毕业。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是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
魏乃文是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巨浪1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研制工作的全部过程。魏乃文先后以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得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
魏乃文作为对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9月18日,他受邀参加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广西纪检监察网官网于去年10月刊文《光荣在党50年| 魏乃文:隐姓埋名奉献,一生淡薄名利》,介绍了魏乃文事迹:
长期隐姓埋名
据介绍,在党63年的魏乃文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科技事业,并且长期隐姓埋名。从离开家乡广西桂平那一年起,他一直战斗在远离功名、成就大国利器的科技前沿,奋斗生涯何其漫漫,数十年里,他仅回过桂平一次,毕生精力全献给了国防强军科技事业。
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是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他是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主要完成人;他参与了巨浪I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研制工作的全部过程。他先后以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得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他作为对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9月18日受邀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魏乃文,1922年5月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城厢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父亲先后任桂平县城小学教员、校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魏乃文于1935年考取浔州初中(今浔州高中),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读书三年,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之时。日军利用空中优势,在全国各地对中国军队及居民点等进行疯狂轰炸,大地成火海,苍生哀嚎不绝于耳,这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仇恨。在学校,许多学生立志走科技报国、科技强国之路,成绩优异的魏乃文亦有这样的理想。
1943年,魏乃文在获保送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的情况下,通过高考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在两个专业中,魏乃文牢记科技报国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择机械工程系,就是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科技落后就处处被欺负,“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在战乱中,魏乃文经历了停学、逃难、复学等艰难求学过程。后于实习期,留在上海某农机公司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魏乃文进入重新组建的船舶建造局工作。上海解放及全国解放后,作为技术骨干的魏乃文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技强国工作中,先后担任船舶产品设计所第四产品室甲板机械科副科长及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七研究室武备科科长等职务。
专攻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技术
党的一声召唤,祖国一声需要,义无反顾踏上最前沿的科技阵地。导弹研究在解放初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属绝密科研。接到通知到新开辟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研究专业岗位工作,魏乃文由此专攻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技术,在他的心中:党和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服从高于一切。
1963年,魏乃文进入国防科工七院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同年被任命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
服从意味奉献,奉献代价却是巨大的。自1958年后,魏乃文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像人间消失了一样,连亲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为什么逢年过节也不见回来。殊不知,一个瘦小的身影,与广大科技专家同行、工作人员等一起战风沙,斗盐碱,吃粗粮,在实验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岛上等,克服简陋的试验条件,一次次总结实验失利的原因,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及再模拟、再实践。气温、风向、风力、浪向浪级、流向、流速、海水密度等了然于胸,光膀子,穿短裤,弯腰蹲,众人合力操作机器,期待一次次阶段性成功。有时,战斗于冰天雪地的野外;有时,大雪封山就在山里数月守岗;有时,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日夜攻关,完全忘掉外面的世界……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凭着艰苦奋斗精神,以超乎寻常的意志,魏乃文等科技专家、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严守纪律,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铸成神剑冲天而起,向世界宣告中国完全有能力迈入科技强盛的大国序列,壮我国威军威,守卫和平发展。
魏乃文的母亲等不回来儿子,病重期间,老人家反复追问家人魏乃文的下落:“我儿,他现在在哪?做什么?也不知道回家看看,生你何用!养你何用!”
对父母心有愧疚,但人世间最大孝是精忠报国。没有国,哪有家,魏乃文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与他一起战斗的广大科技专家等,也是同样的付出,他们把小家之情深埋于心,怀揣滚烫赤诚,担起大国科技强国之责任。
直到1988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新华社新闻公报,向全国人民通报重大消息: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这篇简短新闻公报下,有一篇《光明日报》记者刘敬智撰写的新闻通讯《核潜艇攻关记》。通过这篇新闻通讯,家乡亲人、朋友才有了魏乃文工作的一点讯息。
《核潜艇攻关记》全文1581字,介绍魏乃文工作情况部分为《从汽油桶上得到启示》专节,共515字。其中写道:“上海船厂的工程师魏乃文担负起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系统的重担......他们又在用钢板焊接的水池中成功地实现了仅缩小几倍的模拟试验,将整个研制工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批高性能的火药生产出来了,效果极佳。正是这高性能火药,使得我国的核潜艇水下发射装置,从一开始就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广西桂平家乡的亲人、朋友反复阅读与分享几十年来的这点讯息,为魏乃文战斗在服务祖国、报效祖国一线取得的成就无比自豪。特别篇末的一段话,亲人、朋友等反复诵读,那就是魏乃文等科技专家精忠报国的无价精神体现!这段话如此写道:“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一生有“三不争”
在壮丽的核潜艇诗篇中,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但是,魏乃文一生有“三不争”,即不争职务,不争职称,不争物质享受,他始终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在退休后,他发挥专业优势余热,主编《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史料集》一书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特别奖等。家乡亲人曾到河南省郑州市魏乃文家中探望,发现魏乃文仍住老式楼梯房中,家中陈设简单,没有一件贵重的家电及家私,全为普通人家的生活条件,一日三餐也是清淡节俭。他们想不到这样的有功之臣,生活环境如此一般,对物质条件如此淡薄,这更令人为之钦佩。
母校广西大学曾在《桃李风华》(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魏乃文: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长篇通讯。该通讯报道在严守保密工作要求下,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魏乃文的科技报国强军之路。在此文复印件上,留有魏乃文给亲人的亲笔书:“我复印此文是让你们知道我的工作简况,不是宣扬业绩的。”
隐姓埋名奉献,一生淡泊名利。光荣在党63年,百岁老人魏乃文,用他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默默奉献的年华以及勤俭朴实的质地,诠释一个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和国家、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