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是生意,更不容造假。核酸检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一地一城,具有特殊的公共属性,这也决定了任何承揽该业务的主体都必须出以公心、坚守正道,把社会公共利益摆在首位,而不能将之单纯当成产业风口、热门买卖,只管红利不管其他。
违规多管混检,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导致对检测阳性人员发现和管控不及时……近日,“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因严重违反核酸检测质量安全规定被查处。这也是继“朴石”“金准”之后,10天内本市第三家被立案侦查的核酸检测机构。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应对疫情展开大规模核酸筛查,对大城市来说,每日测核酸人次常以百万、千万计。核酸筛查,量是基础,质是保证,全市上下积极配合,付出巨大人财物力成本,为的就是尽快筛净风险源,对采样和检测工作的可靠性有着严格要求。相较于面向公众的前端采样服务,实验室样本检测是“后台性”工作,其优劣外界难有直观体验,社会监督也触及不到这一环。为保证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部门早就发布了具体操作工作手册,制定了混采检测技术规范。但仍有露头的违法行为说明,为高质量核酸检测护航,需进一步强化监管、依法亮剑。
两年多抗疫之路,也是检测力量不断扩容的过程。核酸检测从大家不太熟悉的专业概念,到如今疫情防控中的常态化举措,检测服务也从最初只有定点医院提供,到如今吸纳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目前,全国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核酸检测服务,累计15.3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技术工作,其间第三方企业成为弥补资源不足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在队伍壮大的同时,该行业也出现了争相抢滩、良莠不齐的情况。就拿上述典型案例来看,虽属个别,但疫情防控一失万无,从采样到检测再到出具报告,整个链条上但凡有一点漏洞,都有可能给病毒隐匿传播“加时”,将抗疫进程“拉长”,教训十分深刻。及时斩断黑手、堵住漏洞,是对行业乱象的清理,更是对抗疫战线的巩固。
防疫不是生意,更不容造假。核酸检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一地一城,具有特殊的公共属性,这也决定了任何承揽该业务的主体都必须出以公心、坚守正道,把社会公共利益摆在首位,而不能将之单纯当成产业风口、热门买卖,只管红利不管其他。跑马圈地,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甚至为了利润最大化恶意降低标准弄虚作假,发疫情财、赚黑心钱,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坚守质量底线,要盯紧核酸检测的全链条。一份报告的出炉,要经历诸多严密步骤涉及各环节工作人员。从标本采集、标准转送,到试剂配制、加样提取、上机扩增,再到结果审核和数据传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眼下,对采样人员的操作流程有专门培训,对点位服务水准有相应监督,那么在后端所有操作的监管上也要及时跟进。对设备制造方、检测服务提供方、实验室各主体,在资质审核、准入退出上要进一步严起来,不能想入场就入场,想扩张就扩张。此外,更要在检测过程中强化驻场检查,聚焦标本“采得到”“不变质”“测得准”三大环节,对违法执业的机构,发现一起、惩治一起。
无论是关键时刻“应急”,还是日常生活“刚需”,民生事项无论大小,特别是有第三方参与的领域,均不能完全交由市场逻辑支配,更需要“有形之手”把准方向。划好底线、收紧口子,不断提高反应速度、处置能力与监管水平,才能确保相关主体装好刹车再上路,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
|